一、我國土壤修復的發展狀況
①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我國對于土壤污染的關注起步較晚。為了調查中國土地污染的現狀,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耗資 10 億元聯合啟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及其預防措施的調查工作,特別是對農業用地的調查。 2014 年 4 月公布了初步調查結果,但對于我國土壤污染現狀仍沒有清晰而準確的認識, 相關的土壤修復行業發展也是處于起步成長階段。和歐美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復治理體系相比,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有關體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a. 工農業粗獷發展導致耕地土壤和城市場地污染問題
b. 耕地污染范圍廣,重金屬污染嚴重
c. 城鎮化進程中形成的城市場地污染嚴重
d. 礦區污染不容忽視
②缺乏完善的土壤污染管理體系及政策法規支持
我國當前土壤修復項目和資金大多數依賴于政府, 土壤修復產業缺乏完善的盈利模式, 目前僅有少數的商業化項目將土壤污染修復的成本負擔交由土地開發商承擔。土壤污染管理體系的缺失是我國當前行業發展的阻礙,具體體現在土壤污染本身具有一定的隱秘性、長期性,其責任不易確認,從而土壤修復成本當前主要由財政承擔。
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劃一直在持續制定完善中, 法規層面上僅有少數標準型文件,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在政策法規層面上的指導和監督較為缺失。
③土壤修復資金需求大,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融資渠道單一
土壤修復的資金需求很大,一些國際經驗中,比如荷蘭 2000 年至 2009 年間土壤修復成本約為每年 3.35 億歐元,其中政府投入約每年 1.6 億歐元。根據歐洲環境署的估計,歐洲每年約有 21.1 億歐元用于污染場地的修復及管理工作。美國僅 2007 年其超級基金項目就為場地污染花費了 3.8 億美元用于土壤修復。資金是最大的難題。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項目資金多來源于政府或國家專項資金,同時涉及資金總量億元以上的大規模項目較少,大多數項目為中小型規模。當前土壤修復項目融資渠道單一。
二、土壤修復技術、裝備快速發展
目前,國內外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種類繁多,優劣難辨,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評估,才能為修復技術的篩選和實際應用提供依據。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較晚,相關技術積累遠未達到國外的深度和廣度。
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政策,在土壤修復技術、裝備上頻頻發力。2018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裝備目錄》中提出15種先進技術裝備,包括污染土壤異位淋洗技術、土壤與修復藥劑自動混合一體化設備等。
三、土壤修復行業體系趨于完善
土壤修復產業鏈涉及前期土壤污染狀況評估,中期土壤修復工程的設計運營、土壤修復設備的生產,后期土壤污染治理效果等主要環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各種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修復產業逐漸興起,土壤修復產業鏈也正逐步完善。目前,國內的一些科研機構開始研究土壤修復項目,同時國外的一些土壤修復咨詢機構,如荷蘭DHV集團進入國內,帶動了國內修復產業的意識、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且污染場地較多的區域,也迅速涌現了一批土壤修復工程類企業。土壤修復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從土壤污染項目的檢測到風險評估,再到修復工程的實施,以及相應的修復設備生產供應等,使得土壤修復的產業鏈逐漸實現有序化和細分化。
四、土壤監測領域前景遠大
我國土壤修復市場廣闊,當前受污染耕地面積已經超過5000萬畝,再加上過去粗放發展產生的受污染工業用地。粗略估計,當前我國土壤修復市場需求規模已經超過萬億。
因此我國土壤修復行業最為熱門的是污染場地修復,由于城市范圍的擴容,以前的工礦企業用地逐步變成了城鎮建設用地,但工礦企業用地當年遺留的污染亟待治理,場地修復成為行業焦點。而耕地修復市場隨著國家對確保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視逐步落實,也開始壯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修復技術尚未完善,土壤修復成本較高,政府與業主不可能承擔如此高額的修復費用,去對所有污染土地進行修復。
隨著國家與社會對環保要求的提高,準確監測土壤污染風險成為土壤修復相關者的首要之選,因此土壤修復前期工作-土壤監測、土壤污染修復風險評估將會獲得爆發性發展。
當前土壤監測領域參與者較少,包括科研院所、小型監測企業和大型土壤修復企業。因此在土壤修復企業中,“全能型”企業可進行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施工等,業務基本覆蓋土壤修復各個環節,更具競爭優勢,成為土壤修復行業崛起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做環保,我們是專業的,在專業里面我們是有信譽保證的,我們將用心為企業朋友們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歡迎您的來電4009628662,24小時竭誠為您服務!